8月11日,微软正式关闭存在多年的Bing Search API,这一决定切断了无数中小搜索应用的“数据血管”,也标志着搜索行业加速从开放的链接索引时代迈向封闭的AI驱动答案生态。这一重大战略调整不仅影响全球技术生态,更揭示了必应在中国及全球市场份额争夺中的全新布局。当搜索的核心竞争力从“谁的链接索引更多”转向“谁的AI答案更好、更快、更可信”,必应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
1 必应在华市场份额:PC端优势与移动端困局
电脑端的领先地位是必应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支点。2025年初数据显示:
-
1月份必应以50.99%的份额占据榜首,百度位居第二(30.15%)
-
2月份必应份额微降至49.71%,百度为29.44%
-
3月份必应占比48.89%,百度则小幅回升至30.95%
这一优势主要源于Windows系统的默认绑定及企业用户对国际搜索引擎的偏好。然而,过去三个月的连续下滑趋势也暴露了其本土化不足的隐患。
相比之下,移动端市场成为必应的明显短板:
-
百度凭借本土化生态占据绝对统治地位,1月份份额58.6%(必应25.49%)
-
到3月份,百度份额飙升至67.2%,而必应大幅下滑至15.84%
-
其他竞争者如YANDEX(5.19%)和Haosou(5.05%)也在分食必应的剩余空间
这一分化格局凸显必应面临的战略挑战:如何在维持PC端优势的同时,突破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壁垒?答案或许正藏于其近期强推的AI转型中。
2 全球增长态势:稳步上升的技术逆袭者
必应的全球市占率呈现出一条坚韧的增长曲线:
-
从2020年的6.14% 起步,经历2022年首次激增(8.65%)
-
2024年实现关键突破,达到11.32%,并在2025年初站稳12%关口
这意味着全球每8次搜索中就有1次由必应处理,而五年前这一比例仅为1/18。
推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因素包括:
-
Edge浏览器与Windows 11的深度绑定策略,显著提升用户触达率
-
持续优化的搜索质量——第三方测试显示,在100个常见查询对比中,必应在80项结果准确性上超越谷歌
-
用户对谷歌搜索结果质量下滑的不满情绪蔓延,催生替代需求
尽管增长显著,必应仍面临谷歌近80%市占率的压制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3月谷歌份额79.10%,必应为12.21%,两者差距虽有缩小但仍悬殊。
3 AI搜索革命:6.85亿用户市场的重新洗牌
微软关闭Bing API的决策,本质是向AI搜索生态转型的宣言。新推出的Azure AI Agents平台“Grounding with Bing Search”,将只提供经大模型整合的答案,而非原始搜索结果。这一转变既顺应技术趋势,也暗含商业逻辑——将竞争力锚定在AI生成答案的质量与速度上。
中国市场的AI搜索竞赛已呈现爆发态势:
-
截至2025年6月,国内AI搜索引擎月活跃用户高达6.85亿,成为巨头必争之地
-
百度以3.22亿月活用户领跑,其文心一言大模型将AI摘要深度嵌入搜索结果页
-
腾讯借力微信“搜一搜”和AI助手“元宝”,上半年用户增长1.63亿
-
字节跳动通过抖音与今日头条的AI视频推荐和笔记摘要功能,斩获约2.4亿增量用户
面对中国厂商的迅猛攻势,必应的Copilot虽在全球布局中具有先发优势,但在本土化场景落地和用户获取效率上仍显滞后。能否在“答案生成”的精准度与速度上建立技术壁垒,成为其破局关键。
4 商业模式重构:“答案即广告”催生GEO新战场
随着AI搜索将传统链接列表转化为直接答案,广告生态正经历根本性变革,“答案即广告”(Answer-as-Ad)成为新范式:
-
谷歌已在测试中将购物广告嵌入AI答案下方,以图文卡片推荐商品
-
微软在Copilot中尝试原生广告链接,甚至推出行业定制功能(如Compare & Decide对比广告),使广告成为回答的自然组成部分
这一趋势催生了生成式引擎优化(GEO) 的全新产业——企业需优化内容策略,争夺被AI引用为权威答案的机会。传统SEO(搜索引擎优化)的核心是网页排名,而GEO的核心是让品牌信息被AI选中并融入综合回答。
市场前景预测令人瞩目:
-
Gartner预计到2026年,全球传统搜索查询量将下降25%,超半数用户优先使用AI助手获取信息
-
艾瑞咨询分析,2027年中国GEO相关市场将达百亿规模
然而挑战同样存在:用户增长专家指出,尽管GEO流量增速快,但在总流量占比中仍不足主流(案例显示仅占10%左右),短期内需与传统SEO协同部署。
5 挑战与前景:必应的生态破局之路
必应要在后API时代的搜索市场赢得主动权,需突破三重关卡:
-
移动端生态短板: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高度依赖安卓和iOS的情况下,缺乏自有移动OS使必应难以复制PC端的预装优势,急需通过轻量化应用或跨平台集成破局
-
AI本土化能力:百度文心一言已支持20余种文风的AI写作及PPT生成,并实现多模态实时交互;必应需加速中文语义理解和本地知识图谱的优化,避免“技术先进却答非所问”
-
开发者生态重建:API关闭导致Perplexity等依赖Bing数据的中小企业服务“质量骤降”。微软虽提供Azure AI Agents替代方案,但其开放性和成本结构能否延续原API生态的活力仍是未知数
尽管挑战严峻,必应的技术积淀仍赋予其独特筹码:
-
多语言模型的全球部署经验,可快速适配不同区域市场
-
企业级Azure云生态的整合潜力,为搜索+工作流融合创造可能
-
Windows终端覆盖率带来的原生流量优势
6 结论:在答案经济中寻找坐标
微软关闭Bing API绝非简单的服务终止,而是一次搜索价值链条的重构宣言——从开放索引转向封闭智能体,从网页排名转向可信答案。在这一变革中,必应的位置呈现矛盾性:PC端份额优势与移动端弱势并存,全球增长动能与中国市场阻力同在。
随着中国AI搜索用户逼近7亿量级,百度、腾讯、字节已构建多维场景入口。必应若想突破重围,既需在生成答案的准确性、速度上建立技术壁垒,更需以开放心态重构开发者生态,将Windows和Edge的终端优势转化为AI搜索的体验优势。
搜索的未来战场,不再是为用户列出十条链接,
而是成为第一个说出正确答案的智慧体。
这场“答案经济”的竞赛中,必应能否从索引工具蜕变为决策伙伴,取决于其能否以更快的技术迭代与更深的生态协作,让模型真正“记住”用户所需。
暂无评论内容